超 50 位两院院士、200 位青年科学家!2023「青年科学家 50² 论坛」深圳举办
2025-09-01 13:30:03 - 风汇看
9月24日,由南方科技大学、位青腾讯公司共同主办的年科第三届“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在深圳开幕。韩启德、青年窦贤康、科学薛其坤、家²举办潘建伟等知名科学家,深圳超过50位两院院士,超位20位大学校长、两院论坛副校长,院士50多位新基石研究员,位青近200位“科学探索奖”获奖人齐聚南方科技大学,年科共议科学前沿和科技人才培养等热门话题。青年
今年的论坛以“聚焦原创,突破边界”为主题。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发布重磅研究报告《“科学探索奖”的特征与创新》,并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窦贤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工艺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展开了一场关于青年科学人才培养的巅峰对话。
在论坛开场致辞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表示:“‘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希望为中国的青年科学家提供交流、展示的大舞台,鼓励青年科学家瞄准原创性基础研究,不断突破认知局限,激发出更大的原始创新动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
5 年资助 248 位青年科学家
一直以来,中国在机器智能领域的前沿探索得以走在世界前列,当中既离不开一些资深的华人科学家在该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离不开未来的主力军——青年科学家。青年科学人才是国家科技增长的生力军。
信息显示,我国科技人力资源以中青年为主,39 岁及以下人群约占四分之三。他们肩负着关键科研使命。
2022 年,北京大学科学工艺与医学史系联合腾讯“科学探索奖”项目组,共同发起了“基于‘科学探索奖’的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项目,试图深度剖析“科学探索奖”作为一种新兴科技奖励的体制探索及其创新经验。
“科学探索奖”于 2018 年设立,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谢晓亮等 14 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共同发起,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之一。奖项覆盖基础科学和前沿工艺十个领域,每位获奖人将在 5 年内获得总计 300 万元奖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截至 2023 年,“科学探索奖”已累计资助 248 位青年科学家。
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发表了题为《“科学探索奖”的特征与创新》的研究报告,从“科学探索奖”的体制特征、获奖群体特征等方面总结了“科学探索奖”过去五年的创新实践。
报告称,“科学探索奖”的设立顺应了全球青年科技奖励增长的趋势,具有奖励额度高、支持时间长、资金使用无限制、开放、评审和监督机制完善等特点。“科学探索奖”获奖人中,入选“高被引科学家”的一共有 89 人,占中国 45 岁以下“高被引科学家”总人数约 30%,相当一部分获奖人在基础研究中取得的成果有希望获得应用。
“科学探索奖”围绕三个问题出发:发现人才、激励人才、培育人才。
韩启德表示,“把这三方面做好了,奖项就能越办越好,为科学工艺的增长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
随后,韩启德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窦贤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工艺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就“如何发现和支持卓越创新青年人才”这一问题进行了精彩对话。
韩启德在圆桌主持中提出:“科学是有‘共同体’的,大家兴趣相同、目标一致,慢慢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理念和方向,形成了学科的范式。这对青年科学家的成长将产生关键作用。”
科学人才培养中,怎么发掘“潜力股”?潘建伟认为:“最关键是兴趣驱动,这是我们组建队伍时非常强调的,作为老师要尊重青年人的兴趣,帮他们找到适合做的事。”
好的科学奖励体系应该是怎样的?窦贤康表示:“虽然‘钱’越多越好,但是多或少不是第一位的,关键是在确定的边界下怎么把有限的经费投入给最具活力的青年科学家身上。”
“科学是顶级人才的竞争,科学家要把研究作为一生中最大的爱好才可能走的更远,没有兴趣坚持不到最后。”窦贤康同时表达了对青年一代的期望:“这一代人真正要实现中国科学界的关键工作,在一定阶段中要定下心来,远离一点世间的喧嚣。”
在选聘用人、项目资助、奖励等方面,如何改革和优化科学奖励的评审机制?作为“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委员、“科学探索奖”发起人之一,潘建伟介绍称:“项目刚组建时就设立了明确的回避制度,科学家们都做出了郑重承诺,我们非常小心细致地讨论每个项目,也保证了评选的信誉和声望。”
“为什么‘科学探索奖’可以成功,原因之一是科学家说了算。科学的评审和评价要由‘科学共同体’来决定。”韩启德说。
三大科学家共话“人才之道”
论坛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美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陈雪梅,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宋保亮,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王亚愚,以及香港理工大学教授王钻开共 5 位顶尖科学家结合自身科研进展与成果做了学术前沿分享。
他们的报告,凝结着中国杰出青年科学家群体的探索思考和前瞻研判。
科技会让人类文明走向何处?带着这样的思考,腾讯集团高级运营顾问杨国安聚焦生命科学、能源环境、数智科技三个议题,曾与15名“科学探索奖”获奖人深度访谈并出相关专著。带着对未来科技的持续关注,论坛现场,杨国安教授与两位“科学探索奖”获奖人陈鹏、王书肖进行了圆桌对谈。
2023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捧起奖杯
9 月 23 日,就在“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举办的前一天,第五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深圳举行。十大领域的获奖青年科学家首次集体亮相并领取奖杯。当天,“科学探索奖”发起人、评审和获奖人等近 200 位科学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属于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荣耀时刻。
第五届“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合影
今年,共有 48 人获得“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上又出现许多“新面孔”。首位外籍非华裔获奖人诞生,数学物理学、交通建筑领域首次出现女性获奖人,不少机构和地域实现了“科学探索奖”零的突破……数个“首次”带给奖项多元化面貌,也印证着中国科技创新的蓬勃增长和科研生态的不断优化。
“科学探索奖”获奖人中,共有 7 位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2 位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众多获奖人在国际核心科学期刊上发布重大科研成果。
颁奖典礼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发表致辞:“这是新征程的第一步,期盼获奖科学家能贡献突破性、颠覆性、捅破天、打碎‘卡脖子’枷锁的创新成果。中国的希望在年轻人身上,中国的强大靠在高科技领域有作为的你们。”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发表致辞
一场必要而伟大的探索
当前,学科交叉、跨领域合作与系统集成创新成为重大科研探索必不可少的“加速器”。“新基石科学基金会”持续为青年科学家搭建高水平、跨学科的互动交流平台。
“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是为“科学探索奖”获奖人提供的高水平、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也是目前国内科学界阵容最强大、领域跨越最广、作用力最大的青年科学家学术交流平台之一,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
“50²”寓意着“科学探索奖”每年评选出的 50 位青年科学家,将对未来 50 年的科学工艺突破产生重大作用,更寄托着对 50 人、50 年交叉“相乘”所推动的科技、产业和社会深刻进步的期许。
据了解,“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由腾讯公司发起,10 年内出资 100 亿元人民币、独立运营,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公益性科学基金会之一。除“科学探索奖”外,基金会还于 2022 年启动了“新基石研究员项目”,长期稳定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实现“从 0 到 1 ”的原始创新。首批遴选出的新基石研究员名单已于今年1月公布。
2023 年是“科学探索奖”五周年,也是腾讯践行科技向善、长期主义投入科学资助的五年。国家对基础科研的投入是科学家们勇攀科学高峰的动力之源,腾讯的初心始终是尽可能发挥社会资金更为灵活的优势,力求成为国家资助基础科研的有益补充,探索社会资金长期稳定支持基础科研的创新模式。希望让科学家更有底气、有定力潜心基础科研,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多原动力。
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郭凯天
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郭凯天在论坛致辞中表示:“在全球科技加速、中国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机遇期,科学家们积跬步以致千里,去实现科学梦、家国梦。他们在进行的是一场必要而伟大的探索,而腾讯是其中笃定的支持者。无论今后遇到什么变化,腾讯对于资助基础科研的长期投入不变。这是腾讯的选择,也是超越商业边界的一份长期承诺。”
(雷峰网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 END -
媒体评:宿管大爷去世与高温环境关联需查清

来源:津云新闻[媒体评:宿管大爷去世与高温环境关联需查清]这两天,青岛大学一位宿管大爷去世的消息引发关注,该校通报称,初步排除刑事案件可能,具体原因正在调查中。目前看,宿管大爷的死因是否一定导向高温,
具身智能构型之争:人形、灵巧手、双足,谁是最终 C 位?

作者 | 赖文昕编辑 | 陈彩娴上个月初,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4)展出人形机器人「十八金刚」引爆会场。一个月后,世界机器人大会WRC 2024)又即将在北京拉开帷幕。再回到 5 月,在
DeepMind 危,OpenAI 押注成立六个月 AI 药物发现公司;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公司成立,彭倍教授牵头丨AI情报局

今日融资快报OpenAI 和 Thrive Capital 投资成立六个月的AI药物发现公司Chai Discovery Chai Discovery 是一家成立六个月的人工智能生物初创公司,已从重量
图灵奖遗忘的AI之父,GAI时代再发声:Jurgen重谈AI“创业”史

最近人工智能领域战火纷飞,各种观点打架。脾气火爆的人工智能之父Jürgen Schmidhuber也不断吐槽自己“被遗忘”了,不满之余还不忘四处宣讲自己全新的人工智能发展理念,誓要夺回大众视线。不久前
聚焦AI科技与医疗的跨学科融合,CAIR香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医疗论坛开幕

2024年3月28日至29日,“CAIR香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医疗论坛”在香港科学园举行。论坛由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中心主办,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创新应用。来自全球的
AI 图像生成平台 LiblibAI 融资总额达数亿元;Meta 曝训练 Llama 3 每 3 小时「罢工」一次丨AI情报局

今日融资快报AI 图像生成平台 Liblib AI 融资总额达数亿元 AI图像生成平台 LiblibAI哩布哩布AI一年内,已经完成了三轮融资,总金额达数亿元人民币,天使轮投资方为源码资本、高榕创投和
国内首个!商汤科技发布“日日新5o”,实时多模态流式交互对标GPT

2024年7月5日,上海——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 2024)战略合作伙伴商汤科技召开“大爱无疆·向新力”人工智能论坛,发布国内首个所见即所得模型“日日新5o”,
早鸟倒计时3天丨院士领衔、重磅嘉宾云集!中国大模型大会(CLM2024)诚邀您共同探索中国大模型之路!详细日程公开

近年来,以GPTs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引起了全球各界的广泛关注,与之相关的新研究、新产品竞相绽放,颠覆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大模型技术正在引领科技创新的新潮流!为推动大语言模型以及基于大模型的自然语
欧洲理事会主席与伊朗总统通电话 讨论冲突解决方案

△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当地时间7月9日,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与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举行电话会谈。科斯塔称,双方进行了深入交流并一致认为,通过对话解决冲突,是实现和平与稳定的正确途径。佩泽希齐扬表示,伊朗
启明创投发布2024生成式AI十大展望

7月6日,由启明创投主办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启明创投·创业与投资论坛——超级模型、超级应用、超级机遇”在上海世博中心红厅成功举办。大语言模型、多模态模型、具身智能和生成式AI应用领域
下注端到端:一场具身智能的谨慎豪赌

作者 | 赖文昕编辑 | 陈彩娴上个月末,世界机器人大会WRC 2024)在北京刚刚结束,27 款人形机器人果然成为了会场中的主角。夹爪叠衣服、做汉堡,灵巧手抓鸡蛋、演手舞,轮式进商超,双足满场逛..
徐凌杰创立魔形智能,国际头部GPU高管加盟

导语:创业方向是做大模型基础设施。作者丨马蕊蕾编辑丨陈彩娴近日,前「壁仞科技」总裁徐凌杰,离开壁仞4个月后,于2024年6月份,正式成立了上海魔形智能有限公司。据悉,徐凌杰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